【正能量】肌萎病人自學攝影從長炮到航拍 寄語同路人勿因有病限制出行意願

健康資訊

發布時間: 2023/09/14 13:32

最後更新: 2023/10/25 17:17

分享:

分享:

35歲肌萎病人盧慶東表示,可以做到甚麼就去做,有能力就去做,愈長壽就愈好並不一定,生活質素和活得開心是最重要,右為其攝影作品。

脊髓肌肉萎縮症(SMA)是一種影響隨意肌及動作的遺傳性神經肌病,患者隨年月逐漸出現肌肉無力、退化和萎縮等情況,日常生活大受影響。

體能逐漸退化、喪失活動能力是不爭事實,今年35歲肌萎病人盧慶東沒有把心思聚焦在病情上,投入工作、學踏單車、拎起相機到處拍攝,豁達人生讓生命變得多姿。

盧慶東罹患的是脊髓肌肉萎縮症第三類型(SMA),據他媽媽憶述,小孩子一般在兩歲已懂行路,但他行路比同齡的人遲,行樓梯更明顯乏力,總是要扶著扶手行,媽媽已察覺到有異去求醫。至約4歲時內地醫生告知他有肌肉萎縮,卻未知正統疾病名稱。

最新影片推介

知道患病後,盧慶東努力做訓練、復康運動。10歲移民香港後再抽取肌肉做化驗,正式確診SMA,病情真相大白。十歲八歲的小朋友都愛蹦蹦跳、四圍跑,盧慶東當時不理解自己為何與其他人不同,滿腦子疑問。

學踏單車  享受速度感

為對自身疾病了解更多,他和家人翻閱了不少資料,如有關SMA病情未來趨向、大概有何變化。而且自確診後,他開始接受連串檢查及治療,由11歲至17歲數年間,不時要往返醫院接受物理治療和職業治療。

「醫生對我說,這是罕見病,並提到病徵、起居生活要注意的事項。我患的SMA第三類型,特徵是病人能行動、可拎起輕便的東西、日常能自己穿衣、沖涼,吃東西也可應付,呼吸不用靠呼吸機。身體機能接近普通人,偶爾需借助枴杖步行。」他讀小學時毋須任何輔助,到中學時病情開始轉差,已需要使用枴杖。

謹守崗位工作中的他,十分認真。(被訪者提供)

盧慶東不向現實低頭,他愛挑戰極限,例如去學踏兩輪單車。「人家說我做不到,我偏要在這限制中堅持嘗試。大約在我11、12歲時,我可坐在單車櫈上,但雙腳難以配合發力。我想到先把單車挨在牆壁上,才用腳發力,日子有功,一個月後單車終於前進。」他說來輕鬆,但過程中跌倒不知多少次。

「很喜歡騎在單車上的感覺,微風吹在我的臉上,那前進的速度飛馳感,只有當事人能感受到。我甚至載我妹妹周圍去,開心到不得了。」

輪椅帶他四處去

他約21歲時坐輪椅,當時初出茅廬到社會工作,拿著枴杖在人多地方有機會被人撞倒,以安全為重,醫生建議他坐輪椅代步較好,事實上他那時撑枴扙行也自感吃力。

由手持枴杖站立到坐輪椅,他要經過一番適應。日常生活上很多細節要留意,如開門、乘坐交通工具,全部都要重新學習。

在公司得到10年長期服務獎狀。(被訪者提供)

用枴杖的日子,行動緩慢,盧慶東多留在家,甚少外出,有了輪椅卻令他活出另一片天。「我是一個愛玩的人,喜歡到不同地方看看、遊玩。長時間留在家很沉悶,人難免怏怏不樂,使用輪椅後我反而變得開朗多了,自信心也加強,去一些從未遊歷過之處,大部分本港無障礙的地方我都到過,也試過去外地旅行,以前沒有輪椅代步,去海灘、賞楓葉、約朋友到餐廳共聚吃東西,這些我都做不到。輪椅改變了我的生活質素。」

有了輪椅後,他積極培養自己興趣,踢足球、打籃球他做不到,就下象棋,之後愛上攝影,影人影景都喜歡。「攝影我是自學的,去圖書館翻書籍,買一部單反機實戰。那時勉強拿得起部相機四處拍攝,影相可識到志同道合的人,大大擴闊了我的生活圈子。手肌肉能力差了,已不能拿起長炮鏡頭,近年愛上玩航拍。」

感覺到身體變差

中五畢業後,醫生建議他如此年輕,不要常留在家百無聊賴,推薦他到社福機構當實習生,學習工作技巧。半年的實習期轉眼就過,機構也正式聘用他為全職活動助理,日常職責包括海報單張設計、內部通訊、宣傳、文書處理等。其後盧慶東也轉職非牟利機構當文書工作,朝九晚五,晃眼做了15年,生活穩定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4
+3

行文至此,覺得他除了患病,人生都算順遂,他說其實挫折都不少。「生活上的難關每一階段都有,遇到不同的挑戰,像初期坐輪椅時身體都算OK,年紀大了,病情差了,過往做到的事情現在難以應付,或是要多些輔助才能完成,像早上起床上洗手間時,支撑力不足,起床較困難,以前自如得多無這方面憂慮。慢慢發覺失去這自理能力,難免會心情低落。」

他不會讓不快一直發酵擴散,而是會想輔助方法,例如用椅子借力、安裝扶手,因應自身的身體狀況,作出調節。

他每到冬天,身體會僵硬,難發力的情況更嚴重,家人會從旁協助扶抱,以上情況近年也愈見頻密。「也是我預計得到,因了解SMA的病情發展,早已有了心理準備,你接納了真相,心情就會易過一點。」

培養興趣  放眼每一天

他目前情況是:雙腳能站立,惟不能站太久,在家要扶着東西步行。手不能拿重物,喝咖啡拿起杯也要雙手依傍;SMA是全身性萎縮,頸不夠力,他會用腰助一助,互相協調,來完成一些動作。

他說,如果常去想自己活到幾多歲,人生不會愉悅,放眼於每一天怎度過。可以做到甚麼就去做,有能力就去做,愈長壽就愈好並不一定,生活質素和活得開心是最重要。

他寄語同路人,就算有肌萎,培養自己興趣和嗜好同樣重要,甚至跳出香港到外地旅行,早些計劃行程是可以實踐的,關鍵是不要常想著自己有病,限制出行的意願。

「做這些事情或帶點冒險,但生活太安易,有時會失去更多,你去嘗試,經過自己不斷思考改良,其實是可以做得到。好像我把學踏單車的技巧,應用在其他方面,更多事情可以掌握,以前只是別人幫我,現在我也可以幫人,人生過得愜意。」他說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4
+3

身邊的天使

身體桎梏,為此盧慶東人生添了考驗,但他身邊一直不乏天使,他特別提到小學音樂老師秀玲老師。「每次上音樂課,都要到學校地下的音樂室,我行動緩慢,一級一級地行,同學們每次都要等我5至10分鐘,初時不理解也不和我玩,秀玲老師特別對同學說,要理解和包容接納我,同學自此對我態度改觀,令我非常感動。」在上落樓梯時,同學們更主動替他揹書包,十分窩心。

小學後彼此無聯絡,直至盧慶東出來工作後,在一個步行籌款活動中重遇秀玲老師。老師近期埋頭撰寫建築物歷史書,知盧慶東擅長攝影、航拍,找他幫忙。

另一位他要感謝的是中學地理科吳老師,提議盧慶東加入辯論隊,並親自訓練,「辯論時你要十分專注對方說了甚麼,要短短一、兩分鐘內組織好論點回應。」他自言本身不善辭令,接觸後覺得好玩,對思考、自信大大提升。老師一句話、一個舉動,有時對學生影響至深。

記者:周美好